工作动态

INFORMATION

2019年第2期(总第1195期):商志晓、张文新、满宝元同志 在学校本科教育暨第九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0-03-26

商志晓同志的讲话

(2019年3月14日)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学校进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创新新阶段,加快推进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段培永副校长宣读了有关表彰决定,与会校领导为2018年度本科教学工作先进集体、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工作者、第六届青年教学能手颁发了奖牌、荣誉证书。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大学生就业创业等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入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做法,在全校大力营造重视本科教育教学的浓厚氛围。

满宝元副校长代表学校作了报告,总结了6年来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积累的经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广大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校上下齐心协力狠抓本科教育教学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各项事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作出积极贡献的全校教职工,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与师生期待、与社会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还有不少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完善的地方。这次参加会议的既有教师代表、干部代表,也有学生代表,希望大家在会议期间,围绕如何抓好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和充分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发表真知灼见,切实摸清找准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根源,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和方案,确保会议开出实实在在的成效。下面,就做好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深化认识,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去年,中央和省委分别召开了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对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重要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结合学习这些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深化对高等教育使命的认识,深化对本科教育的认识,深化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一要深化对高等教育使命的认识,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无疑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和本质职能。对于中国的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更不是破坏者和掘墓人。”这就明确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坚定立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做到旗帜鲜明,决不能含糊,决不能动摇。

二要深化对本科教育的认识,强化本科教育核心地位、基础地位、前沿地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本科教育则是人才培养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去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当前,国家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纳入“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强调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各高校都在加强一流本科教育上发力、使劲、实干。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本科教育放在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放在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放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任何时候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切实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做实做好做优做强。

三要深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做到潜心教书育人。教育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也是光荣的。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爱惜这份职业、珍惜这份荣光,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既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也要有淡泊名利的坚守。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高校教师工作内容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延伸,与科研等其他工作职责相比,教书育人是一件深藏功与名的辛苦工作,显示度有时没有那么高,见效也不是那么直接。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师第一身份是“老师”、第一要务是“人才培养”、第一责任是“上好课”。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本分,要始终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觉的职业追求,把培养人才的责任始终记在心里、扛在肩上、握在手中。在山东师范大学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代又一代大批的好老师,他们忘了自己,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教书育人、奉献给学生。有的老师把自己有限的工资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深恐学生因为困难而失学;有的身患绝症,即使躺在病床上,也强忍病痛把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完。上世纪70年代末,教育系的一位老教授拿出一大笔钱,坚持资助系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可他自己的生活却一直很简朴,当时穿的毛衣袖口都是破损的。在学校历史上,每个院系都能发掘出很多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是山师的精魂所在,这是学校的精神所在。我们要好好继承和发扬这些老师留下的光荣传统,不断增强对教书育人工作的岗位认同和情感认同,坐得了冷板凳,抵得住各种诱惑,潜心问道、精研业务,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第二,突出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第一体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培养的层次怎么样、水平有多高,短期内是不容易看出端倪的,但却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母机,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大学,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省未来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建校近70年来,我们牢牢守住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命线,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才成就了“山东教学名师,半数出自山师”的美誉。近几年,学校生源质量持续提升,吸纳了相当一部分山东最优质生源。过去有一本线,现在没有了,但我们的录取分数线仍是逐年提高。原来文科超过一本线20-30分,理科超过30-40分。全省分数在一本线以上的考生,文科有四分之一、理科有十分之一进入山师。这既是学校办学实力、办学声誉不断提升的体现,也充分表明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认可。一份信任意味着一份责任。这样一批优秀的学生进入山东师范大学,我们能够给予他们什么?我们的责任在哪里?这应该好好地思考。每一个学生都承载着一个甚至是好几个家庭的期望。每年新生入学报到时,学生和家长都对大学充满期待。他们期待在大学里能否获得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扎实的学识、创新的思维、团队合作的精神、正确的“三观”。我们不能让学生和家长怀着希望来,带着遗憾、甚至抱怨走,不能让希望变成失望,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的信任,决不能误人子弟。我们每一名教职工都要珍惜学校的办学声誉,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以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办好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山东师范大学。

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方向,强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渗透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管理服务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切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想政治教育不一定都要讲大道理,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积极的面对生活、投入社会。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强化“学科思政”理念,发挥专业课教学在思想教化、道德教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思政工作的引领单靠思政课是远远不够的,专业课程对学生影响同样很大。尽管有的专业课只是讲授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在专业课里面也贯穿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理念。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我们要很好地发掘和强化专业课教学在育人方面的职责,教授知识的同时加强教育引导,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尽心,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要强化教育教学管理。良好的教育教学管理是顺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证。无论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还是其他形式的教学都要加强管理。作为教师,既要管好自己,也要管好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我们都要注重引导,塑造和引导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每个学生从身边的老师、同学身上都能感受到一种文化氛围,会从中得到很多启示和借鉴。就拿现在的课堂教学来说,普遍缺乏仪式感。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上课铃声一响,老师走上讲台,班长喊:“起立。”然后同学们一起喊:“老师好!”老师则微笑着说:“同学们好!请坐下。”这个简单的形式所展示的内涵其实并不简单。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另一方面,体现出教学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体现了课堂的庄严感。现在这个最基本的仪式却没有了。再看看学生的出勤率、抬头率,这其中有没有老师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从备课到讲课,从个人着装到言行举止,都要认真起来,教就要有个教的样子。好的老师必然是管教同步、严慈同体的。对学生中的一些不良行为要敢于制止、敢于要求。比如,旷课、迟到、早退,上课不认真,随意出入、玩手机等,要旗帜鲜明地加以制止,决不能纵容迁就。如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就是害了学生。2017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在进行随机观课时,竟然发现有的学生趴在桌子上睡觉、有的玩手机、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吃东西,而我们上课的老师对此却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下一步,相关部门、各学院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秩序的监督检查,既要坚决杜绝教师随意调停课、找人代课等行为,也要着力解决“严进宽出”的问题,想办法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

三要着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是95后、00后,他们学习知识的渠道更加丰富、多元,不再盲目迷信权威,这无疑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作为高校教师,要多花时间去研究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采用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老师认真讲,学生才能好好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老师要教好书,就要让课堂有感染力、吸引力。老师要重视每一堂课,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决不能一本教案用好几年,要及时更新、充实、完善。这就是常说的,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要有一桶水。就现在来看,一桶水恐怕也不够了。这几年,我们持续实施博士引进“百人计划”,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也要看到,有些新聘教师没有经过师范教育,不会讲课。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加大对新聘教师的培训力度,充分发挥教学水平高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角色转换,会讲课、讲好课,让学生欢迎的“金课”越来越多,不受欢迎的“水课”越来越少甚至消除。要创新教学形式和教育方式,根据课堂实际,综合运用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启发式、嵌入式等形式,或者采用现场教学、体验教学、实践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切实增强课堂教学亲和力吸引力。

除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也要进一步改进教学评价方式,不断激发老师们教书育人的热情和动力。比如,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和科研对高校教师来说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不可分割的。要想教好书,必须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必须有创造性的思维。在学科、专业一些前沿问题上,学生想听到老师独到的见解,老师却谈不出什么,这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老师。教学是专业的教学,专业又与学科相连,而学科的支撑则靠学者。所以,我多次强调,作为高校教师,既要立志做一名好老师,也要立志做一名好学者。学者是什么?学者是在某一领域有扎实、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既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引经据典,对学科的重大、前沿问题独树一帜、领异标新,又能以论文形式发表出来供他人分享。

春节前的腊月二十五,我陪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关志鸥同志去看望安作璋先生。安先生已是93岁高龄了,仍然和我们探讨着他关心的几个课题,没想到这竟成为永诀。还有去年7月份离开我们的朱德发先生,他们都是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治学上,著作等身、笔耕不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是真正的“大学者”“大先生”,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我们要改变教学与科研、学科与专业二元对立的思维,充分认识到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更多思考如何让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来反哺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汇聚有利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各种要素,为开展高质量教学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四要健全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特点,是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加快推进人才培养相关制度措施的“废、改、立”工作,积极构建科学合理、适度前瞻、有效管用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比如,要进一步明确和凸显学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扩大与学院目标管理责任制相适应的、更好服务本科教学工作的人权、事权和财权。加快形成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机制,有效破解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弊端,打通学科、专业、层级的壁垒,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在全校范围内有序流转、充分共享、发挥作用。建立健全本科教学优先投入和保障机制,确保本科教学基础地位落到实处。不断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评价的核心内容,突出教育教学业绩评价,引导鼓励优秀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增强从事教学工作的责任感与获得感。学校将重新修订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大幅提高教学改革成果的奖励标准;制定优秀教学奖评选办法,面向教学一线教师,每年评选100人左右,每人奖励2万元。

五要深化改革创新。改革激发活力,创新驱动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治理国际化、生产智能化的时代洪流中,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已经远远超越人们以往的经验,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目标任务、资源条件、内外环境、评价标准等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因循教育教学传统显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教学改革涉及师资建设、教学管理、课堂教学、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等各个方面,几乎涵盖全部的教育要素,具有范围广、程度深、影响大等特点,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因此,我们既要树立改革创新的决心和信心,也要坚定持续推动、持续深化、持续提高的耐心和恒心,紧紧抓住当前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的难得机遇,将本科教学改革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创新之路,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办学质量。

第三,加强领导,不断凝聚人才培养合力

本科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抓好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战略任务,必须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久久为功,凝心聚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要在组织领导上抓落实。校院两级领导班子都要主动顺应高等教育越来越突出人才培养的新常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首要标准,以更新的思路、更实的举措、更大的力度抓好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更多精力,更加关心关注本科教育教学,从学校大局出发,结合各自分管工作,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支持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共同抓好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各个重要环节。各学院领导班子要把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学院院长是本单位本科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本科教学,一抓到底、常抓不懈,尤其要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杜绝本科教学“空心化”现象。

二要在协同育人上齐发力。人才培养,人人有责,人人都应当尽责。从招生、培养、管理、服务到就业,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到网络课堂、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本科教育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各方面、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些人的事。全校上下要牢固树立本科教育教学“一盘棋”思想,加强协同配合,使本科教育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各学院、各专业、各教学团队都要对照学校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工作责任,加强激励约束,构建层层抓落实、事事有人管的工作格局,打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共同体”。

三要在氛围营造上再升温。优良的教风和学风,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要下大气力加强学风建设,激励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坚持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形成勤奋学习、比学赶超的风气。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一批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划定师德底线、红线,严格师德规范,严惩违反师德行为,促进广大老师成为学生真心敬重、终身受益的人生导师,以优良师风带教风促学风正校风。要及时总结教学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宣传和推广先进典型,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山东师大教学经验、推出山东师大教学典型。这里我强调一下,学风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抓手,广大辅导员要在学风建设上发挥应有作用,经常到教室、学生宿舍去看看,掌握学生上课的第一手情况,督促、引导学生到教室去、到图书馆去、到实验室去。教务、财务、学生、科研、后勤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教学工作软硬件建设,共同做好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在全校形成人人关心本科教学、重视本科教学、支持本科教学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全校广大教师要不忘从教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开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国内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文新同志的讲话

(2019年3月14日)


按照会议安排,今天下午我们进行了分组讨论,对校党委书记商志晓同志在开幕式上的讲话和副校长满宝元同志所作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报告,对提交会议的教学管理文件和各单位教学管理改革经验进行了学习讨论交流。从刚才各组代表和教务处负责同志的发言看,大家一致认为,商书记的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学校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满校长所作的工作报告对当前本科教育教学形势分析到位,找准了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难题,提出的思路目标清晰明确,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可操作性强。

同志们,这次会议是学校经过充分酝酿,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以及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一次总动员总部署。会议虽然只安排了一天时间,但议程紧凑,成效明显,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加油鼓劲的目的。为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和抓实抓好一流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我再强调两点。

一、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必须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实现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要在筑牢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上狠下功夫,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的核心就是教学工作,动摇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就难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就成了空谈。对于省属高校来说,本科教育教学更是安身立命之本,必须扭住本科教育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把本科教育教学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基础地位、前沿地位,把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是空话、虚话,应该在学校各个层面处处得到彰显、落实。要牢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去,学校的改革思路、目标规划、工作措施、实施管理等都要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都要考虑是否符合学生发展需求;我们的老师都要把教师作为第一身份,把上好课作为第一要务,把关爱学生作为第一责任。要形成“领导重视教学、制度规范教学、经费优先教学、政策激励教学、资源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舆论宣传教学”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领导注意力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在本科确立”的目标要求。

二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狠下功夫,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改革建设的永恒主题与核心内容,学校必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贯穿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深度、效度和信度。积极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面统筹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尤其是要高度重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有机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入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中,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明确课程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有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要在加快内涵提升上狠下功夫,把突出办学特色与核心竞争力作为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清醒准确认识“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义。加强“双一流”建设,绝不是放松本科教育、摒弃本科教育,恰恰相反,推进“双一流”建设,要率先确立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目标,强化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各类高校都要争创一流本科教育。一流本科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基,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聚焦人才培养,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反哺人才培养,建设一流专业。那么,如何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如果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是想以“综合性”“全科式”发展取胜,是很难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的。纵观世界上的一流大学,没有一所学校能覆盖所有学科专业,更没有一所学校能在每个学科专业建设上都位居一流。因此,树立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一流建设理念至关重要,鲜明特色才是新时代高等学校的“海拔高度”,才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坚持、传承、强化传统优势与特色,同时也要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变化,紧密对接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寻求新的特色发展增长点,加快内涵式发展,促进“双一流”建设取得实效。

提交本次会议讨论的系列教学改革文件,聚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既有《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这样全局性、综合性的改革文件,也有《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本科专业振兴发展支持计划》等突出特色发展、重点突破的专门性文件。这些文件都很重要,是今后一个阶段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指导性文件,教务处及相关职能部门要结合会议讨论情况,继续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建议,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好文件的修改完善。同时,要在推进改革实践过程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正视人才培养工作的差距和弱点,立足学科、专业、课程三者的一体化建设,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优质课程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特色内涵,实现重点突破,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全局发展。

四要在培育教学质量文化上狠下功夫,把追求卓越内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质量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如何有效保障质量,是当前高校改革与建设的焦点。“高教40条”明确提出“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任务。之前我们讲质量保障,现在升级为质量文化,体现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质量文化是一种人人致力于质量提升的文化,既包含质量标准、规章制度、考核评价方式等传统层面上的管理和质量保障手段,又包括文化观念层面上的参与度和向心力,应该集校风、学风、教风、师德师风等建设于一体,核心是把对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行为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上升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责任和价值观念。因此,我们要在质量文化建设上多研究、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既严格管理又富有温度,努力形成彰显学校鲜明特色的质量文化。这就需要完善内部质量保障系统,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进一步建立健全涵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反馈改进机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自我检查、自我诊断、自我反馈、自我激励和自我改进的内部评估保障体系;需要有效借助、积极引入外部评价手段或机构开展客观的第三方质量评价或分析,大力推进专业认证、专业评估等工作,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可度;需要着力营造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引导师生更新质量观念,树立追求卓越的质量观,强化质量主体意识,创新举措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吸引师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质量管理、质量决策和质量建设中来,努力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个人自觉行为,把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在质量意识和质量价值观上的共同体现和价值追求作为努力方向,形成积极的质量管理行为,切实增强质量管理效率。

二、狠抓会议精神落实,推动形成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强大合力

今天会议的闭幕不是结束,而是我们共商议、共谋划、共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开始。从今天起,学校加快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序幕就正式拉开,下一阶段工作的主线和重点就是按照即将出台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全力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校上下必须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切实把工作落实落细落小,保证改革实效,促进质量提升。

一要加强宣传,进一步传达学习好会议精神。各部门各单位要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全体教职工大会、专题研讨会等不同层面会议,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认真研讨本次会议目标要求、商书记讲话和教学工作报告,充分讨论教学改革与管理文件。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收集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把合理的建议及时吸收到学校的计划、工作和改革文件中来,充分发挥本次会议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及其他各项工作的促进作用。通过深入学习和广泛研讨,切实把全校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上来,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思考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参与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全校上下为改革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的热烈局面,凝聚最广泛的改革共识,产生最活跃的内生动力。

二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所有单位都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融入人才培养和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工作。各单位领导班子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本单位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参与热情,健全工作运行协调机制,确保各项改革与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抓好具体实施方案的研究制定,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主责单位要做好沟通调度工作,对负责的改革举措要全程过问、全程负责、一抓到底;主要参与单位要全力配合,明责尽责、各负其责。各教学单位是改革工作的责任主体,每一项改革举措的具体实践都在你们,改革成败的关键也在你们,必须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组建好团队,配齐工作力量,抓好工作落实。

三要注重实效,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全校上下要充分认识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清醒看到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优势和短板,切实做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管理。要以实际工作成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对改革推进过程的督促检查,建立好统筹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在改革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针对具体的改革目标和任务,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制定工作台账,建立定期调度通报制度,及时总结宣传改革进展的典型案例,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通过更加有效的过程管理,保证把规定动作做出成效、把自选动作做出特色,全面提升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学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已经迈出坚实步伐,希望全校师生员工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工作部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凝心聚力、接续奋斗,争做立德树人的先行者、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的助力人,为全面建成国内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面向新时代应对新需求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

——在学校本科教育暨第九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19年3月14日)

满宝元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学校本科教育暨第九次教学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全国各高校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我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关键阶段,学校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开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新征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梳理总结学校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六年来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分析研判当前本科教育教学面临的新形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制定今后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全面开创学校一流本科教育发展新局面。

现在,我代表学校,从六年来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成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今后的工作思路和举措三个方面,向大会作报告,请大家审议。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成绩

六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以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和引领教育发展的专门人才为使命,以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为导向,勇于实践,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本科教育创新发展,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一、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学校以学分制改革为突破口,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2015年,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构建现代大学教育模式,出台《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和一系列配套管理文件,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大类招生的专业和学生数量逐年提高,目前有18个大类招生平台,涉及43个本科专业。不断扩大辅修双学位教育工作,辅修双学位学生规模达到2400人。全面开展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等卓越人才培养,积极实践“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公费师范生教育。2017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全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

紧跟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形势,围绕新兴产业和交叉学科开展人才培养,探索校地、校企、校所协同育人模式,与济南市、浪潮集团、上海期货研究所等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联合培养,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学校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探索多样化的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金融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专业通过综合评价招生,开展整班制国际联合培养。学校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12所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了“2+2”联合培养项目。目前每年出国学习交流的学生近600人,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二、本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高度重视、持续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学校入选首批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10个专业获得省财政重点支持,并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名校工程建设中期验收。积极加强学科、学位点、本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依据专业类归属调整优化本科专业布局。2014年,依托山东省拨款定额改革工作,积极开展本科专业分类评估与建设。2017年,作为学校改革发展重点项目,推进实施“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工作,对20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业方向进行了暂停招生,实现了压缩规模、内涵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学校专业特色愈加突出,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和优势,文、理、工、经、管、法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格局。

六年来,学校新增本科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获批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山东省本科高校应用型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1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项目6个,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建设项目2个。

2018年以来,学校以专业认证为导向,制定师范类、工科类专业认证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力争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等教学组织建设,持续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相继修订出台《教学委员会章程》、《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条例》等10余项相关规章制度,涵盖质量标准、教学运行、条件保障、教学奖励等各方面。学校严抓教学管理,发布实施《本科教学工作规范》、《本科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质量保障制度,建立了课堂教学秩序随机抽查和通报制度。

强化教学督导工作,加强督导员队伍建设,聘任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委员164人,实行分层督导检查,坚持督、导并重,加大督导力度,实现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试卷、毕业论文、教学档案等教学工作的督导全覆盖。建立学生信息员队伍,聘请了300余名责任心强、品学兼优的学生信息员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启用教学多媒体监控等信息化手段,提高了教学督导信息化水平。通过实施系列措施,学校课堂教学秩序得到根本改善,基本上杜绝了随意调停课现象。

进一步优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严格实行校领导听课看课、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随堂听课随堂打分、学生评教等制度,形成了校、院、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院级教学状态评估,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山东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学校现已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保障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2017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四、本科教学改革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始终把推进教学改革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实施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近6年共投入教改经费991万元,资助各类教学改革项目514项,有效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十三五”以来,学校高度重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师说论坛”为基础,开展了“信息化讲座”、“混合式教学研讨沙龙”以及“混合式课程观摩课”三种形式的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工作,参与教师1200余人次,立项两批混合式教学课程96门,带动全校300余门课程上线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2018年我校被评为教育部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示范案例单位。

六年来,学校有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2人次入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增省级教学名师7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6项,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国家级项目53项、省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70项,部分教学成果在省内外高校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五、实践教学建设不断加强

加大实践教学建设力度,持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由15%提高到20%以上。师范类专业始终坚持集中实习,教育实践累计时间达到18周以上。积极完成援疆实习支教和山东省内实习支教任务,援疆支教工作受到教育部、山东省委和省教育厅的肯定和表扬。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了10个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实践教学基地达到600多个,数量和质量逐年增长。积极推动实践教学基地功能的演化与深化,实践教学基地向校地科技合作基地、科研成果研发基地、优质生源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基地转化。启用实践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补齐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短板,强化了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实现了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及答辩全部环节的信息化、标准化管理,对全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实行重复率检测,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获评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26篇。

加强对高水平学科竞赛的管理支持,学科竞赛成绩每年均有新突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2014-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我校位列第87位。特别是,2018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获奖层次和数量综合排名位居全国高校第6位,全国师范院校第1位,山东省高校第1位。2017年,学校出台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启动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本科生科研基金立项,实行本科生二年级即进导师科研团队、进实验室、参与科学项目研究训练,效果显著。2017至2018两年间,本科生在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7篇,获得发明专利194项,其中2人在SCI一区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与2016年之前相比较,均呈现大幅度增长。

六、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

学校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5年,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出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大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引进创新创业教育类慕课10余门。2017年4月,学校与长清区政府和孵化器公司三方合作共建了校外创业孵化基地,2018年12月,在长清湖校区图书馆地下一层建成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校内外基地现已累计入驻创业实体116家,其中大学生创业实体102家,累计孵化成功大学生创业实体38个,吸纳就业人数千余人,获批山东省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获得支持经费300万元,2017、2018年蝉联由新浪网、微博、新浪山东评选的“年度山东高校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称号。

六年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奖项141项,其中2015-2016年,连续两年荣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师范类高校;2017年,首次夺得第十五届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最高荣誉“挑战杯”;2018年,首次夺得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最高荣誉“创青春杯”。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同志们,过去的六年,是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内涵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时期,本科教育教学取得了长足进步,踏上一个新的台阶。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领导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指导帮助,离不开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广大教职员工的无私奉献和奋力拼搏。六年来,广大教职员工辗转奔波在两校区之间,发扬蜡烛精神,争做“四有好教师”,始终把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使命扛在肩上,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和骄傲!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各地校友以及学校全体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新时代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以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发展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从党中央和国家战略部署的要求来看: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部署。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基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高举立德树人、以本为本的旗帜,坚持“四个回归”,展开部署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工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教40条”),启动建设“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示范引领基地,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双万计划”规划,对师范类、工科类等本科专业全面进行认证。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制定出台一系列的实施方案,掀起了建设本科教育的热潮。新的形势给高等学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进一步加剧了已经白热化的各高校之间的竞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处于不进则退、小进也退的局面。

二、从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来看:山东省要实现“两个走在前列、一个全面开创”的总体目标,亟待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提升教育竞争力。同时,我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强与“十强产业”对接,需要通过教育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创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也迫切需要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山东省即将出台《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高校分类评价、分类管理、分类支持的政策措施,2020年将全面推行“专业+学校”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我省高等教育也将进入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新时代。山东省这些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对我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

三、从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现状来看:依据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本科教育的要求,对照学校第八次党代会和学校《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提升“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面对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艰巨任务,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还存在自身的理念障碍和体制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本科教育教学中心地位还不牢固。对本科教育教学中心地位的认识还不完全到位,建设一流本科、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氛围还未完全形成。保障本科教学经费优先投入、加快教学资源更新建设的机制尚不完善;教育教学激励机制尚不健全,本科教学在评优、晋职、绩效考核工作中的导向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潜心本科教学的教师的获得感、荣誉感未得到增强,部分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责任心、事业心不足,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的制度未得到完全落实;学校有关部门围绕“教学一盘棋”开展协同育人的协调性、自觉性还不够高。

二是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依然紧张。随着学校两校区建设的基本到位,以及学校加大教师招聘引进力度的增加,学校专任教师总量在持续增加,教学资源在不断增长,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与学校办学规模和事业发展的需求相比,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依然紧张。专任教师总量不足,生师比偏高,分布在各专业上也不均衡,师资队伍结构与教育教学、专业发展目标尚不完全匹配;教学经费难以满足教学实际需要,课程资源、实验设备、教学设施、图书资料、教学空间等基本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条件较差,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教学管理有待加强。教学管理的机制尚不完善,“管、评、建”的部门机构未能形成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机制,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有待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的责任需要进一步明晰;院级教学单位管理人员的岗位编制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校整体教学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管理人员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亟待加强,以教师、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管理还不到位,教学改革的力度、深度、广度需要进一步强化。

四是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仍不彻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虽然在本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中有所规划和安排,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未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上。学分制管理实现自主选择专业、教师、课程和学习时间的学生“四自主”机制尚未完全落地。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打造优良的学风、校风,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性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仍然是我们需要继续解决好的问题。

今后工作思路和举措

同志们,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的标志。当前,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必须以清醒的头脑和定力,用新的眼光和理念,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做好顶层设计。今后一段时间,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注重内涵发展,彰显教师教育特色,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一、全面巩固本科教育教学中心地位

强化制度建设和机制保障。落实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高层次人才和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加强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建设,实现教学管、评、建分离。加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增加教学管理人员编制数量,健全系、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在教学单位设立专职教学秘书岗位,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

完善教学激励体系。修订并实施《山东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山东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评选办法》,激发教师投身本科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本科教学在岗位考核、奖先评优等工作中的比重。在教师职称评审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为在教学改革、教学比赛、学科竞赛等工作中取得重大成就的教师,开辟职称晋升绿色通道。

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机制,把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作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助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深化学分制改革,全面放开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权利,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

保障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统筹安排本科教学经费预算,确保教学经费首先在本科投入,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多渠道增加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健全本科教学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教学资源建设速度,加大教学设施更新升级力度,改善教学条件,推进教学资源共享开放,确保教学资源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首先在本科使用。完善奖励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建立有利于调动教学积极性的分配制度。

二、探索实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卓越人才培养力度。紧密对接国家“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工科、新闻传播和法学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学院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选拔优秀生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卓越创新人才。

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实施《山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本硕一体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师范生招生录取机制,延揽优秀生源。开展“互联网+教师教育”,整合共享教师教育资源,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一带一路”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等国家和地区战略,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导向,集聚资源要素,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加大学校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协作,推进校地校企合作,鼓励支持教学单位与行业企业合作举办二级学院,建成2个省级示范性新工科二级学院。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发挥“长青联盟”的作用,开展校际育人协作,优势互补,共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创新实践育人机制。整合校内资源,建设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深化教育实习改革,改进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技能训练,提升职业从教能力和创新潜能。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考核,拓展海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海外实习项目。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生态链,加大实践教学优秀成果培育与转化。制定《本科生高层次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完善《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和高水平学科竞赛活动。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扩展国际合作育人。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全球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与境外高水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支持优势专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联合培养项目。深入拓展交换生、短期访学、暑期学校、海外实习、国际竞赛等各类项目,修订《本科生交流学习课程学分认定办法》,规范学分认定与转换事项。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动态调整招生专业、生源结构和发展规模。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建立分类培养、多元录取招生平台,推进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扩大学校招生竞争实力,建设优质生源基地,不断提高本科生源质量。

三、全力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加强专业分类建设。制定实施《山东师范大学本科专业振兴发展支持计划》,按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新兴交叉专业3个类别,实行本科专业分类建设,进一步强化建设文理基础学科专业和师范类专业,优化改革经管类、新闻传播类和法学类专业,改造升级现有工科专业,创新发展“新工科”和新兴交叉专业,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扶优做强,着力打造一批水平高、质量优、声誉好,具有鲜明特色的本科专业群,实现20个左右本科专业建成国家级一流专业,50个本科专业入选山东省级一流专业。

加快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品牌、强化特色的原则,制定出台《山东师范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促进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实施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切实推动本科专业分类发展、分类评价。

全力推进专业认证工作。把专业认证摆在专业发展的头等位置,进一步完善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实施激励扶持政策,扎实快速推进专业认证工作。5年内,实现全部师范类专业通过二级认证目标,力争一批师范类专业通过三级认证;5个左右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四、着力打造一流课程资源体系

提升课程建设质量。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整合专业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增加课程学习挑战性,拓展课程深度,提高课程综合度。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推进小班化教学,着力在建设优质通识教育课程、精心打造学科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科学设计模块化专业自主发展课程、强化建设实践课程上下功夫,切实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课程建设的根本标准。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依托学校教师教育和齐鲁文化研究优势,大力推进齐鲁文化育人课程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5年内,力争建设60门省级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在线开放课程,优化网络教学平台,推进优质课程共享,建设400门校级在线课程,努力建成50门省级优质课程、10门国家级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力争建成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新增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1-2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大智慧教室和微格教室建设进度和投入力度,更新硬件设施,升级软件设备,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加强教材建设和选用审查。规范哲学与社会科学相关专业教材选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相关课程教材使用情况的监督审查。加大国家规划教材的使用,确保教材选用的科学性和前沿性。资助高水平国家规划教材出版,5年内,立项建设校级高水平教材100部,获批20部省级优秀教材。

五、提升教师教学专业发展能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觉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严格教师行为规范,加强教师培养培训,严把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关,进一步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提升教师教学研究水平。注重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和教学成果奖的顶层设计、规划与培育,加强指导培训,健全激励政策,调动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提升教学研究水平。5年内,争取省级教改立项50项,实现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新突破。启动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建立团队合作机制。重视教学能手、教学名师的选拔与培养,力争培育20名省级教学名师和5个省级教学团队。

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配足配齐工作人员,统筹规划、指导全校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大力开展教学理论指导与教学技能培训,搭建教师教学研究交流平台,组织专题研讨,推广改革实践经验,推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显著提升。

六、全面从严教学过程管理

规范课堂秩序。严管、严抓课堂教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教师课堂教学主体责任,严肃处理教学失范行为。树立尊师重教的优良学风,加强学生课堂管理,规范学生课堂行为,严格课堂纪律,净化课堂学习环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建立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强化过程性考核。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优化考勤、作业、讨论、实践、测验等全过程综合性的课程考核方式,过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不低于30%。强化考试过程管理,逐步实行教考分离,规范考试程序,严肃考试纪律,严守安全底线,确保考试风清气正。

严把出口关。依法依规完善学历学位授予标准,严格毕业生资格和学位授予资格审查。建立健全学业预警机制,完善学分管理机制,增强学生学习紧迫感。加强本科毕业论文学术规范,优化信息化管理系统,严格实行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切实提高毕业论文选题、开题及答辩等关键环节的规范化管理监控水平。

七、建设一流本科教学质量文化

以完善的制度促进规范管理。依据国家和山东省相关政策文件和行业标准,围绕教育教学各环节、全过程,与时俱进,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健全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品质,以改革的态度破解难题,创新规范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刚性制度管理和柔性人文管理的有机融合,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以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境界提升质量意识。坚持走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道路,坚守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质量观,把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作为评价的首要指标,实施校内评估制度,促进教学单位互评互学,凝聚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共识,激发广大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追求卓越内化为全校上下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形成爱岗敬业、尊师重教、献身教学的浓厚氛围。

以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促进质量提升。建立健全涵盖规划、决策、实施、评价、反馈、改进等环节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闭环体系,落实教学单位主体责任,完善领导听课、督导检查、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第三方社会机构评价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升。

八、切实做好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组织实施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明晰责任,主动作为,统筹推进。学校将成立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各学院(部)成立工作组,由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并作为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形成合力,研究本单位本科教育教学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政策,动员各方面力量,科学配置教学资源,确保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落实到位、高效完成。各职能部门要明确建设目标、重点工作任务与措施,强化责任担当,明确岗位意识,构建起协同育人机制,确保本科教育教学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学校结合本科教育教学建设目标和任务,充分借助国家、山东省及济南市的相关政策,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本科教育教学经费投入,重点保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资金需求,设立专项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专款专用,分期分项投入,确保改革经费落实到位,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各位代表,同志们,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学校建设高质量、高水平一流本科教育的号角已经响起!我们要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这个根本,面向新时代,应对新需求,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到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工作中去,努力开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国内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建设目标而不懈奋斗!